【中国台州网】李金国:与台职院的彼此成就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党委宣传部通讯员:发布时间:2019-07-31浏览次数:29

李金国,男,1979年出生,博士/教授,毕业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兼任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入选“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台州市“21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先后评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争先创优基层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第五届师德先进个人”等。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市厅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16篇;授权专利48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并有多项专利技术推广应用。

很少有人像李金国这样,他的成长历程几乎和母校捆绑在一起,密切不可分割。

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当初踏进的是另一所学校的大门,可能都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人生成绩,是台州职业学院成就了他。而反过来看,如今的他早已开始反哺这座母校。

学知识、培养技术上的动手能力、搞科研、与企业合作,这条路子是李金国踏进台州职业学院后最为自然的选择,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专业背景都促使着他塑造这般的自我。而后来临阵受命担起打造中德学院的任务,坚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他昔日由这所学校而始的成长经历、知识结构和业务实战,又无不自然而然地作用于今日的台职院。回顾之下,李金国和台职院之间,不由构现出一种微妙的宿命感。

从一个建校之初的学生,到如今落实学校办学具体工作的副校长。从所有的意义上,李金国都是台职院精神传承的最好纽带。

在交谈中,他几乎非常轻易地就回忆起了当初刚刚入学时老校长的理念与教学做法。学校里不少年纪较长的老师恰恰又是他的师长,他的教学方法大多都有出处。而较为难得的是多年来他始终没有脱离自己的专业背景,研究、实操、教学一个都没落下,因而教学相长,往往更有创新。

当然最令人感慨的是他对这所学校的热爱。那是一种如骨肉亲人般的云淡风轻,他不经意间透露出对台职院的熟稔,描述自己学生时眼中露出的热枕,还有提到学校时多次流露的自豪,都在他的不自知间,说着他与母校之间的相辅相成、彼此成就。

讲诉者李金国

我是1999年9月份入学的

是我们台职院入学的第一届学生

当时我们到学校的时候

我们连大门都找不到

学校刚刚兴建的时候

当时通往我们学校的这条路

都是乡间的泥路

所以当时进学校的时候

还是比较失望的

但是进来之后呢

因为这里有非常好的师资

非常好的实训实验条件

这个当时在我们整个浙江来说

高职院校当中

我们的硬件条件

在当时的学界是最好的

因为我有一个想法

就是很希望自己成为一位老师。

那么当时因为涉及到

各种环境的影响

条件的影响

还不够成熟

所以当时选择了

去浙工大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台职院里面

给我打了很好的基础

不单单是理论的基础

而且是在动手能力上

到了浙工大之后

我就成了老师的助手了

经常辅导我其他的同学

做一些实验实训的教学

因为我当时学的是机电理化技术这个专业

内容里面涉及到了机械加工啊

还有这个电子电器啊

到了我们现在工作过程当中

实际上这一部分的专业知识

对我来说很重要

我知道我们这个专业的培养

它的基础是什么

他的技能在哪里

他的重点在什么地方

这个就引导我呢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怎样把这个

既是做的教学的项目

既是满足我学生的教学需求

也能跟我的产业的岗位技能需求

进行相应的匹配

我研究生毕业回到台州的时候

整个产业转型升级很快

尤其是对技术岗位上的要求

大量的实施这种机器换人

所以我们现在培养人才的定位上

就是要高技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呢

我们采取了三种模式

第一个就是我们通过校企联合办学

由他们来主导人才培养

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好

课程体系也好

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第二个是协同育人

那么这里呢

我们主要是以订单班的模式

根据企业的要求

可以独立设立几个虚拟的班级

根据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

我们把它改造成相应的课程

因为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

就了解了企业他所在岗位的技能要求

跟产品的特征

学生培养完之后马上就可以上岗

第三个我们叫协同创新

我们的办学除了育人之外

我们还要服务企业的科技转型升级

所以我们在校企合作当中

让我们的老师参与到

企业的技术研发当中去

学校从原来一个498人的小规模

到今天1万多人的学校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我们培养的人才得到企业的认可

我都感到非常的自豪

链接http://www.taizhou.com.cn/kpxw/2019-07/31/content_6233025.htm?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