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六载,十易其稿,百万余字成书。近日,由台州商人研究会组织、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台州经济史》正式与读者见面,专著以时间为脉络,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展开叙述,清晰地展现了台州经济发展的历程,填补了台州经济史研究的空白。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马章良、王令芬、王巾、王利平四位老师作为编委参与全过程,他们用坚持和热爱,谱写了一段为地方经济研究与传承助力的动人篇章。
《台州经济史》发行仪式
梦想缘起:肩负征途
《台州经济史》的工作自启动便备受瞩目,台州商人研究会积极统筹,组建了一支跨学科的强大研究编写团队,成员来自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涵盖了党史办、方志办以及多所高校的教师。四位老师,也在这个时候迎来了参与这项意义非凡工作的机会。
作为牵头人,马章良肩负起组建学校编写小组的重任。他深知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第一时间联系了王巾、王令芬和王利平老师。“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参与编纂如此重要的历史课题,为台州经济的研究和传承做点实事,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王利平回忆道。
“我一直对台州经济背后的故事充满兴趣。”王巾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台州人,她深切感受到家乡经济的蓬勃发展。王巾的研究聚焦在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与《台州经济史》的编纂内容高度契合。得知台州市商人学会和台州社科联筹划此书编写时,她积极响应,期待能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台州经济故事。
王令芬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地方经济建设经验。她曾为台州本土企业提供数百次营销培训,对台州企业充满感情。当《台州经济史》的消息传来,她果断主动申报,希望能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融入这部著作中。
就这样,台职院四位老师满怀热忱地投身到《台州经济史》的编纂工作中。
《台州经济史》
六年编纂路:阻碍
《台州经济史》内涵丰富,涉及多方面知识,编写人员既要专业又要具备史稿写作能力,需要进行大量准备工作,为此,除了召开多次会议打磨书稿,编写团队还邀请熟悉台州情况的专家现场支招。其他时间,大家积极搜集资料,通过文献检索学习经济学研究相关成果,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台职院教师编写团队主要负责《台州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部分工作。这一时期的台州经济发展充满波折,如何准确梳理这段复杂的历史,对编者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四位教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积累,迎难而上,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其中,马章良负责第三章《土改至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时期的台州经济》。王巾负责第七章。在第一稿中,她着重撰写了改革开放后台州产业格局的变化、支柱产业的发展,对台州股份合作制的形成进行了剖析。随着编写工作的推进,为了让章节内容更加完善,她又在原稿的基础上增加了产业空间布局的部分内容。王令芬和王利平分别承担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编写任务。
多学科、多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虽然带来了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知识,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诸多挑战。
编写过程中,行文思路和文风的差异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第一个难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如何让整本书的风格统一、逻辑连贯,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开始大家交上来的稿件风格各异,有的偏学术性,有的偏通俗性,要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章良老师回忆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编写团队召开了无数次协调会、交流会和统稿会。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最佳的写作风格和规范。经过反复交流和修改,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风格,既保证了学术性和严谨性,又用平实的语言解释经济现象,还巧妙地穿插了民间谚语和商帮行话,展现出浓郁的台州特色。
《台州经济史》定稿讨论会
内容的差异性也是一大挑战。相近时间段的不同篇章之间,由于各位编者的研究重点和角度不同,内容存在差异。“不同章节可能会涉及相同主题,但侧重点又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厘清各自负责的内容,做好上下章节的衔接。”王巾说道。
为此,老师们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和打磨。在这个过程中,台州商人研究会会长郑荐平、台州市社科联调研员谢绍银以及台州学院商学院李跃军教授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牵头确定编写方向,提供细致的修改思路,还主动承担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为整个编写工作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资料收集更是困难重重。许多资料由于年代久远,存在不完整、丢失的情况。马章良在收集相关资料时,常常四处碰壁,“有些资料只言片语地散落在各种档案里,找起来就像大海捞针。”为了补充和完善资料,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一趟又一趟图书馆、资料室、档案馆收集资料,寻找线索。
破茧成蝶:双重蜕变
六年的磨砺,如同一场漫长的修行,大家相互扶持,共同成长。遇到困难时,团队成员总是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有许多难忘的瞬间,成为老师们心中宝贵的回忆。
对马章良来说,完成初稿并得到编写组认可的那一刻,是他最开心的时刻。“那时候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就像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使命,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回顾编写经历,王巾对各位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印象深刻,“每一条修改意见都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编写过程中忽略的地方。从专家们的意见中,我学到了很多。”说起专家指导,王令芬也深有同感,“每次听专家们讲述台州的经济故事,都让我收获颇丰。他们的分享为我的编纂工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和素材。”
马章良、王巾、王令芬在专著发布会现场
参与《台州经济史》的编纂工作,对四位老师来说,不仅是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更是一次自我提升和成长的宝贵经历,实现了学术与自我的双重升华。每次梳理资料,都像是在和过去的台州经济对话,让大家对家乡经济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学校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经历,为他们的编写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这次编写工作也反哺了他们的教学和科研。
“编纂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我在教学、科研上尽心尽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对本次编纂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马章良表示。
王令芬将编纂过程中的收获运用到了教学中。“我把台州经济发展的案例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理论,也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经济的了解和热爱。”同时,对稿件的一次次修改,也让她更加注重细节,养成了更加严谨的科研态度。
“参与《台州经济史》让我对台州经济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深深地感受到了台州改革破冰、民营筑基、创新引领的烙印,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王巾表示,“在教学中,我将台州的经济活力与特色融入课堂,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台州的发展潜力。”
“全身心投入一件事,遇到困难想尽办法解决,这种经历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韧。”王利平将这种精神带到了工作和生活中。
此次参编《台州经济史》是台职院教师以学术研究深度赋能区域的重要实践,四位老师用行动诠释了高校教师服务地方的责任担当,为台州的经济研究与传承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台州社科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新闻链接:https://tzapp.taizhou.com.cn/webDetails/news?id=3518298&tenantId=64&uid=63a6c61c81336f2b6f4e2aa3